当前位置:吃什么容易怀孕资讯六七年级 走进文言文21-30单元
六七年级 走进文言文21-30单元
2022-10-21

宋人有闵( 1 )其苗之不长( 2 )而揠( 3 )之者,茫茫然( 4 )归,谓( 5 )其人( 6 )曰: “ 今日 病( 7 )矣! 予(同 “ 余 ” )( 8 )助苗长矣! ” 其子趋( 9 )而往( 10 )视之,苗则槁( 11 )矣。 天下之( 12 )不助苗寡( 13 )矣。以为无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( 14 )者也;助之,揠苗 者也,非徒( 15 )无益( 16 ),而又害之。

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,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,回到家对他的 家人说: “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,我帮助禾苗长高了! ”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(的情况),然 而苗都枯萎了。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!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,就像是不给禾 苗锄草的懒汉。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,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,不但没有好处,反而害了它。

1 、闵( m ǐ n ):同 “ 悯 ” ,担心,忧虑。 3 、揠( yà):拔。 5 、谓:对 ...说,告诉。 8 、予(余):我,第一人称代词。 10 、往:去,到 .. 去。 13 、寡:少。 15 、非徒:非但。徒,只是。 2 、长( zh ǎ ng ):生长,成长。 4 、茫茫然:疲惫不堪的样子。 6 、其人:他家里的人。 9 、趋:快步走。 11 、槁( g ǎ o ):草木干枯,枯萎。 14 、耘苗:给苗锄草。 16 、益:好处。

古时候有个人,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,天天到田边去看。可是,一天、两天、三天,禾 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。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,自言自语的说:“ 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” 。一天, 他终于想到了办法,就急忙跑到田里,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。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,弄的精 疲力尽。他回到家里,一边喘气一边说:“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,力气没白费,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” 。 他 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,跑到田里一看,禾苗都枯死了。

1 、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,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,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

望相反。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: 欲速则不达 。 2 、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反之, 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,即使有善良的愿望,美好的动机,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。

明有陆庐峰者,于京城待用。尝于市遇一佳砚,议价未定。既还邸,使仆人往,以一金易归。仆人持 砚归,公讶其不类。仆人坚称其是。公曰: “ 向观砚有鸲鹆眼,今何无之? ” 答曰: “ 吾嫌其微凸,值 石工,幸有余银,令磨而平之。 ” 公大惋惜。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。

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,在京城等待(朝廷)任用。(他)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,讨 论价格还没有定。到了府邸之后,他让仆人前往集市,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。仆人拿着砚台回来 了,陆庐峰惊讶地(认为)它不像(早先看到的那个砚台)。仆人说就是这个砚台。陆庐峰说: “ 先前的砚台有个 ? 八哥眼 ? ,为什么现在没有了? ” 仆人回答说: “ 我嫌弃它有一点凸,上正好遇见石 工,幸亏有剩余的银两,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。” 陆庐峰十分惋惜 ,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 “八 哥眼 ” 。 字词注释 1.待用:等待(朝廷)任用。 4.金:银子。 7.鸲鹆:鸟名,俗称 “ 八哥 ” 10.幸:幸亏。 2.既:已经。 5.易:交易。 8.何:为什么。 11.大:非常。 3. 邸:的旅馆。 6. 是:这。 9. 值:遇到。 12. 向:先前。

1. 公讶其不类。 陆庐峰惊讶地(认为)它不像(早先看到的)。 2.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。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 八哥眼 。(主旨引导)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, 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: 有个 “ 八哥眼 ” , 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。 可 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,结果,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,擅自决定花 钱打磨,结果多此一举,适得其反,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。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不懂装懂。 自作主张, 必定适得其反。正因为如此,陆庐峰才觉得可惜。

不要自以为是,自作主张。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 “ 微凸 ” 处,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,结果做了适得其 反的事。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。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,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 够的,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。

“ 平 ” 为使动词。上文 “ 令磨而平之 ” 中的 “ 平 ” ,要理解为 “ 使 ...... 平整 ” ,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。

如果不这样理解,译成叫石工磨过平整它,那就不通,因为没有 “ 平整它 ” 这种说法的。因此,在这句 话中 “ 平 ” 就成了 “ 使动词 ” (使法) 。 还有其他的文言用法是: 意法、 名词作动词和特殊语句 。

农夫耕于田,数息 ① 而后一锄。行者 ② 见而哂之曰: “ 甚矣,农之惰也 ! 数息而后一锄,此田终 ④ 月不 成 !” 农夫曰: “ 予莫知所以耕,子可示我以耕之术 ⑤ 乎 ?” 行者解衣下田,一息而数锄,一锄尽一身之力。未及移时 ⑥ ,气竭 ⑦ 汗雨,喘喘 ⑧ 焉,不能作声,且 仆 ⑨ 于田。谓 ⑩ 农夫曰: “ 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。 ” 农夫曰: “ 非耕难,乃子之术误矣 ! 人之处事( 11 )亦( 12 )然,欲速则不达也。 ” 行者 (13) 服而 (14) 退 ( 15 )。

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,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。有个过人看见了说: “ 哎呀,你这个农 夫真是太懒了 ! 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,这样这个田一个月也耕不完。” 农夫说:“ 我不知道用什么方 法来耕地,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? ” 过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,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,每 锄一下都用尽的力气。还没过多少时间,他的力气用完了,汗如雨下,气喘吁吁的样子,连声音 都发不出了,将要倒在田里 , 他对农夫说: “ 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。 ” 农夫说: “ 不是耕田困难, 而是你的方法错了!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,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。 ” 过服口服地 离开了。

1.息:呼吸。 6.移时:不多时。 9.仆:倒。 12.然:这样。 15 焉: … 的样子 特殊句式: 甚矣,农之惰也 ( 倒装句 ) 去:离开 2.行者:过的人 7.竭:完;尽。 10.谓:对 … 说。 13.服:心服口服。 3. 哂:嘲笑;。( shen3 ) 5. 术:方法。 8. 喘喘:气喘吁吁的样子。 11. 亦 : 也 ( 是 ) 。 14. 退 : 离开。 4.竟:满;竟月即满一月,整整一个月。

作。 “ 作 ” 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,解释为 “ 工作 ” 、 “ 做 ” 、 “ 发出 ” 、 “ 发起 ” 、 “ 站起来 ” 等。上文 “ 不能作声 ” 中的 “ 作 ” ,指 “ 发出 ” ,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。又,成语 “ 一鼓作气 ” ,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,战士就能激 发出勇气。

1.做事情要讲究方法,不能急于求成,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(目的) 2.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,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,就没有发言权。 3.实践胜于

( 1 )行者:过的人 。 ( 2 )竭:尽、完 。 ( 3 )谓:告诉、对 …… 说。 ( 4 )退:离开、走了。 ( 1 ):农夫太懒惰了。或:太懒惰了,农夫。 ( 2 ):不是耕田难,是你的方法错误(不对)啊! 示例一:做事情要讲究方法,不能急于求成,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(目的)。 示例二:只有在生活实践中,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。或:没有实践,就没有发言权。 示例三:实践胜于。 示例四:事非经历不知难。 欲速则不达:越是想要快就越是做不成事。

某村赵氏,犬生三子,甫二月,随母行。一虎呼啸出林,疾奔母犬。母犬亟召子伏身下。然一子已为 虎所噬。赵氏呼邻里壮丁,持矛逐之。二稚犬奔衔虎尾,虎带之走。犬为荆棘挂胸,皮毛殆尽,终不 肯脱。虎因尾为稚犬累,掉尾不得脱,行渐迟。众人呐喊而前,追及,毙于众人刀下。 噫!稚犬亦 勇矣。

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,家里的狗生三只小狗,刚两个月,小狗随着母狗出来走。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 树林冲出来,飞快地奔向母狗。母狗急忙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。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吃掉。 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人,拿着矛来追老虎。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,老虎拖着两只小狗 跑。小狗被荆棘挂住,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,始终不肯脱口。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,尾巴摆 动还是不能摆脱,越走越慢。众人呐喊着冲上前,追上了老虎,老虎终于死在 众人的刀下。啊!两只 小狗真勇敢啊。

行:走 疾:迅速。 及:到达。 尽:完。 甫:刚刚,才。 亟 [jí ][ :立刻。 壮丁:年轻人。 亦:也。 殆 [dài] :几乎。 持:拿着。 为:被。 噫:感叹词,此指 “ 啊! ” 掉:摆动。 累:牵累。 呐喊:拼着命呼喊

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,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,敢于拼搏!成语 “ 防微杜渐 ” 中的 “ 杜 ” ,解释 为 杜绝 ;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坏思想、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,就加以防止、杜绝,不让其发展下去。

人有鱼池,苦群鷧窃啄食之,乃束草为人,披蓑戴笠持竿,植之池中以慑之。群鷧初回翔,不敢即下。 已渐审视,下啄。久之,时飞止笠上,恬不为惊。人有见者,窃去刍人,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,鷧乃下啄, 飞止如故。人随手执其足,鷧不能脱。【奋翼声假假。人曰:“先故假,今亦假也?”(在旧版中有这一句、新 版无)】

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, 苦于一群鸬鹚 (lú cí) 总是偷偷地啄鱼吃, 那人就扎草做了个假人, 披蓑衣、 戴斗笠、手持竹竿,竖立在鱼池中用来它们。有一群鱼鹰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。不久 渐渐地注意观察,飞下来啄食。过了很久,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,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。那人看见这情况, 就偷偷地撤去草人,自己披上蓑衣,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,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。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, 鸬鹚脱不了身。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。那人说:“先前的确实是假的,现在难道也是假的吗?”

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, 但是老有一群鸬鹚 (lú cí) 总是偷偷地啄鱼吃, 那人就做了个假人, 披蓑衣、 戴斗笠、手持竹竿,立在鱼池中用来它们。鸬鹚们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。后来渐渐注 意观察,飞下来啄食。过了很久,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,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。那人看见这情况,就偷偷 地撤去草人,自己披上蓑衣,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,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。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,鸬鹚脱 不了身。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。

1.鷧(yì ):即鸬鹚,俗称水老鸭,喜欢吃鱼。善于潜水捕鱼。 2.为:做 5.慑:使……恐惧、害怕 8.恬:坦然,安然的样子 11.已:不久 14.初:刚开始时。 17.执:握,持 3.回翔:盘旋飞翔 6.束: 9.植:竖立;树立 12.假假:拟声词 15.即:立即 18.审:详细,周密 4.刍(chú)人:草人 7.窃:偷偷地。 10.去:拿走 13.故:原来 16.久之:过了很久

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,是因为他自以为是,不善观察,不会变通;这则寓言告诉我们:大自然的万事万 物都在不断的变化,我们要仔细观察,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,要善于观察,要学会变通。不会变通的人,始 终都会吃苦头的。

矫枉过正 【拼音】jiǎo wǎng guò zhèng 【释义】矫:纠正,变弯为直。 枉:弯曲。 过正:超过了正常限度。把弯曲的东西扭直,超过了正常限度,反而弯向另一边。

枭逢鸠。 鸠曰:“子将安之? ”枭曰:“我将东徙。”鸠曰:“何故? ”枭曰:“乡人皆恶我鸣,以故东徙。” 鸠曰:“子能更鸣,可矣;不能更鸣,东徙犹恶子之声。”

猫头鹰遇到斑鸠。斑鸠问它:“你打算到哪里去?” 猫头鹰说:“我将要向东迁徙。” 斑鸠问:“什么原因?” 猫头鹰说:“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,所以我要向东迁徙。” 斑鸠说: “要是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; 要是不能改变叫声, 即使你搬到东边去, 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。 ”

枭(xiāo):同“鸮”(xiāo),又称鸺鹠,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东徙:向东迁徙。东:动词,指向东。徙(xǐ):迁移 鸠(jiū):斑鸠、雉鸠等的统称,形似鸽子。 子将安之:您打算到哪里(安家)? 安,哪里。 皆:都,全部。 以:所以。 子:你,对方的尊称。 之,去。 恶(wù ):厌恶,讨厌、。 更(gēng):改变。 犹:仍然。 将:打算、准备。 故:原因。

刘向(约前 77—前 6),原名更生,字子政.西汉家、目录学家、文学家。沛县(今属江苏)人。汉 代开国功臣。 《说苑》,西汉刘向撰。刘向曾领校秘书,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,按类编辑的先 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,并夹有作者的议论,借题发挥的思想和观念,带有一定的哲 。原二十卷,后仅存五卷,大部分已经散佚,后经宋曾巩搜辑,复为二十卷,每卷各有标目。二十卷的 标目依次为:君道、臣术、建本、立节、贵德、复恩、政理、尊贤、正谏、敬慎、善说、奉使、权谋、至公、 指武、谈丛、杂言、辨物、修文、反质。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,杂以议论,借以阐明的思 想和伦理观念。一般以第—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,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,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 实例加以证明。向又编有《新序》一书,性质与此类似

1 “枭将东徙”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。 2 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。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:在一个中若得不到认可,就应该反思自 己的问题或缺点,而不是逃避,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。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 的立场上看问题,枭不是逃避,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,枭鸣是本性使然,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

类的本质属性,如果枭不在半夜地叫,那么它还是枭吗?既然枭鸣不是它的,又容纳不了它, 它想改变一下又有什么错呢?仅仅因为“群体都不喜欢”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? 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,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?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?如 何做到既尊重个性、又尊重共性?

《枭将东徙》又叫《枭逢鸠》,是一则动物寓言。“枭”即猫头鹰,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。因其鸣 声多在夜半时分,而且叫声,故而不受人们喜欢。作者抓住枭的这一特性展开全文。

某(1)恶(2)鼠,破家(3)求良猫。厌(4)以(5)腥膏(6),眠以毡罽(7)。猫既饱且(8)安,率(9) 不捕鼠,甚者与鼠嬉,鼠以故(10)益(11)暴(12)。某怒,遂(13)不复畜(15)猫,以为(16)天下 无良猫也。 (乐俊《耳食录》)

有个人十分老鼠,破产讨得一只好猫。用鱼肉喂养,用棉垫毯子给猫睡。猫吃得饱饱的,而且过着 安安稳稳,从来不捕鼠了,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,老鼠因此更加。这人十分生气,把猫赶走后,于是再 也不在家里养猫了,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。

(1)某:某个人;有一个人。 (4)厌:饱食 (8)且:便。 (11)益:更加。 (14)逐:,赶走。 (2)恶:讨厌;厌恶。 (5)以:用。 (9)率:全部。 (15)畜:养。 (3)破家:倾尽所有的家财。 (6)腥膏:鱼和肥肉。 (10)故:原因 (16)以为:认为。

(7)罽:(jì )(罽蒘)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,似芹,可食,子大如麦粒。俗称“鬼麦”。毡罽:毯子。 (12)暴:。。 (13)遂:于是;就。

厌以腥膏:用鱼肉喂养。腥:鱼;膏:肉。 鼠以故益暴:老鼠因此更加。暴:。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: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。 猫既饱且(8)安,率(9)不捕鼠:猫吃得饱饱的,而且过着安安稳稳,从来不捕鼠了。

故事告诉我们:溺爱是不可取的,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。过于安分,就会懒散,不思进取。 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,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,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,却不会反思自 己错在哪里的人。给人以深思。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,对动物也是如此。

河之鱼,有豚其名者,游于桥间,而触其柱,不知远去。怒其柱之触己也,则张颊植鳍。怒腹而浮于水, 久之莫动。飞鸢过而攫之,磔其腹而食之。好游而不知止,因游而触物,不知罪己,妄肆其忿,至于磔腹而 死,可悲也夫!

河里的一种鱼,它的名字叫豚,在桥墩之间游动,撞到桥的柱子,不知道离开桥远点。(河豚)恼怒那 柱子撞了自己,张开鱼鳃立起鱼鳍,(因恼怒而)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,很久不动。老鹰飞过抓住了它,撕 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。喜欢游却不知道停止,因为而碰到东西,不知道自己的,错误地自 己的,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,多么可悲啊!

去:离开。 鬣:(liè)这里指鱼的鳍。 好:爱好,喜好。 颊:面颊,这里指鱼腮。 攫:(jué) 抓取。 触:碰到,这里指撞。 莫:不。 止:停止。 可:令人。 植:直竖起。 鸢(yuān):鹰类猛兽。 食:吃。

磔[zhé]:原指,此指撕裂。 罪:错误;此指怪在……错在…… 鳍(qí ):此指鱼颔下两侧的鳍。 至于:因此,以至于。 夫:语气词,可译为:多么……啊!

人们在受到打击之后,不能自暴自弃,将错怪在他人身上。 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 “好游而不知止,因游而触物,不知罪己,妄肆其忿” 喜好游动却不知道停, 因为游动而碰到东西, 不知道自己的, 反而错误地自己的。

有豚其名者:它的名字叫豚 不知罪己:不知道自己的 妄肆其忿:错误地自己的

河豚的错误在哪里?(课文原话) 好游而不知止,因游而触物,不知罪己,妄肆其忿 补充 -- 衣冠楚楚 用 法 主谓式;作定语、状语、补语;含贬义;指形容人。 楚楚:鲜明、整洁的样子。衣冠楚楚:衣帽穿戴得很整齐,很漂亮。(多为贬义)

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遽契(jù qì )其舟,曰:“是吾(wú )剑之所从坠。”舟止,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(yǐ)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

楚国有个渡江的人,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。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,说:“这是 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。”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,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。 船已经航 行了,但是剑没有行进,像这样寻找剑,不是很糊涂吗?

1.涉:过,渡。 4.自:从。 7.遽:立即,匆忙。 11. 之:主谓之间不翻译。 13.其:他,代词。 16.矣:了。 19.此:这样。 20.不亦惑乎:不是很糊涂吗?惑,愚蠢,糊涂。“不亦......乎”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。 21.止:停止,指船停了下来 2.者:……的人,定语后置的标志。 5.坠:落。 8.契:用刀雕刻,刻。 10.吾:我的。 15.之:剑,代词。 18.若:像。 12.所从坠:从剑落下的地方。坠:落下 14.求:找,寻找。 17.而:然而,表转折。 3.其:他的,代词。 6.于:在,到。

行:(1)动词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“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”

秦相吕不韦(?-前 235 年),姜姓,吕氏,名不韦。战国末年著名商人、家、思想家,目录学家 和家。后为秦国丞相,卫国濮阳(今河南濮阳)人。并辅立异人(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)登上。吕 不韦是阳翟(今河南省禹州市)的大商人,故里在城南大吕街,他往来各地,以低价买进,高价卖出,所以 积累起千金的家产。他以“奇货可居”闻名于世,任秦国相邦,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《吕氏春秋》,即《吕 览》。其门客有三千人。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后为秦始皇所杀。有关成语:一字千金,奇货可居。本 文选自《吕氏春秋· 察今》。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,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《古代寓言二则》 , 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二学期第 28 课《吕氏春秋》二则。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《寓言 二则》。

战国时,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。船到江心,他一不小心,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。船上的人对

此感到非常惋惜,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,马上掏出一把小刀,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,并向大家说:“这 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,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。”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,但也不再去问他。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,去掉落的宝剑。捞了半天,不见宝剑的影子。他 觉得很奇怪,自言自语说:“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?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,怎么会找不到的呢?” 至此,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,说:“船一直在行进,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,你怎么找得到你的 剑呢?” 其实,剑掉落在江中后,船继续行驶,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。像他这样去找剑,真是太愚蠢可笑了。

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,一般比喻死守,拘泥成法,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。以 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,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。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世界上的事物,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,不能凭主观做事情。人不能死守。情 况变了,解决问题的方法、手段也要随之变化,否则就会失败。人们不能片面、静止、狭隘地看待问题。

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坠:落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:寻找 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 惑:糊涂

遽契其舟: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: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

赵且伐燕,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 今臣来, 过易水, 蚌方出曝, 而鹬啄其肉, 蚌合而箝 (qiá n)其喙 (huì ) 。 鹬曰:?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?蚌亦谓鹬曰:?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。?两者不肯相舍, 渔者得而并禽之。今赵且伐燕,燕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?。故愿王熟计之也。惠王曰 善!乃止。

赵国将要(攻打)燕国,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:“今天我来,渡过易水时,看到有个河蚌刚 刚打开晒太阳,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,河蚌马上闭拢,夹住了鹬的嘴。鹬说:(如果你不放了我)今天不下 雨,明天不下雨,那就会有死蚌了。河蚌也对鹬说:“(我怎么能放了你)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,明天你的嘴 不取出来, 那就会有死鹬了。两个不肯互相放弃, 渔夫看见了,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。现在赵国攻打燕国,

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, 对两者都没好处。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。 所以希望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。 ” 赵惠王说:“好。”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。

1 方:正在。 3 曝(pù):晒(太阳)。 2 蚌:贝类,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,可产珍珠。 4 支:支持,即相持、对峙。

5 鹬:一种水鸟,羽毛呈茶褐色,嘴和腿都细长,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、昆虫、河蚌等。 6 箝:同“钳”,把东西夹住的意思。 7 喙:嘴,专指鸟兽的嘴。 9 即:就,那就。 11 舍:放弃。 13 并:一起,一齐,一同。 15 且:副词,将要。 17 弊:同“蔽”,。 20 愿:希望 22 相支:相持。对峙的意思。 8 雨:这里用作动词,下雨。 10 谓:对……说。 12 相舍:互相放弃。 14 禽:通“擒”,捕捉,抓住。 16 过:经过。 18 恐:担心。 21 惠王:指赵文惠王。

元· 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二折:“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,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。” 明· 冯梦龙《通言·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:“自己渔人得利。” “日寇吾侪事,笑列侯。”《和董必武同志七绝》之三。“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是指一方和另一方的争执使得两边都不得力。用法

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。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 斗争中,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,就会两败俱伤,使第三者坐收渔利。所以,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 矛盾,不能因小失大。它告诉人们:大敌当前,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,消除矛盾,团结一致,共同对付敌 人。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,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,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,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, 否则,内部争斗不休,互不相让,只会两败俱伤,使第三者得利,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,化解矛盾互相谦让, 以免顾此失彼,让别人钻。

《战国策》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,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。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,是 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。全书按东周、西周、秦国、齐国、楚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、燕国、宋国、卫国、 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,共 33 卷,约 12 万字。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,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。 《战国策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,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,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。 太平歌词 《战国策》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。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 游说之辞的汇编,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,合纵连横,战争绵延,更迭,都与谋士献策、智士论辩有关, 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。该书文辞优美,语言生动,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,描写人物绘声绘色,在我国

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。 鹬蚌相争是中国传统曲艺太平歌词的经典曲目。

曹竹虚言:其族兄自歙往扬州,途经友人家。时盛夏,延坐书屋,甚轩爽。暮欲下榻其中,友人曰: 是有魅,夜不可居。曹强居之。 夜半,有物自门隙蠕蠕入,薄如夹纸。入室后,开展作人形,乃女子也。 曹殊不畏。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。曹笑曰:犹是发,但稍乱;犹是舌,但稍长,亦何足畏!忽自摘其首置案 上。曹又笑曰:有首尚不足畏,况无首耶?鬼技穷,倏然灭。及再宿。夜半,门隙又蠕动。甫露其首, 辄唾曰:又此败兴物耶?竟不入。

曹竹虚说: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,途中经过朋友家。此时正是盛夏时节,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 屋中,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,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。朋友说: “这里有鬼,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。” 曹兄不管,一定要住下。深夜,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,像夹带的纸一样薄。进入房间后,便展开化为人 的模样,原来是个女子。曹兄完全不怕。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,装成吊死鬼的样子。他笑着说:“同 样是头发,只是有些凌乱;同样是舌头,只不过稍稍长了些,有什么好怕的!”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 桌子上。曹兄又笑着说:“有头的我都不怕,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!”鬼的招数出尽了,一下子消失了。待到 他从扬州回来,再次住到这里。深夜,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。刚露出它的脑袋,曹兄就道:“又是那个倒 霉的东西吗?”鬼最终没有进去。

族兄:堂兄。 是:这。 乃:原来是。 亦:也,也是。 案:几案,矮长桌。 辄:就。 歙:古地名,今安徽境内 魅:鬼。 殊:很。 但:只是。 足:够得上,值得。 穷:穷尽,完结。 甫:刚。 竟:最终。 何:怎么,为什么。 技:技艺,本领。 唾:轻视,鄙弃。 延:邀请。 蠕蠕:小虫爬动的样子。

毛氏者,越人也。值雨夜行,左顾右盼,心悸焉。忽一人自后及,言未具伞,乞假之而同行。毛氏无奈, 强应之。二人默然良久。毛氏疑为鬼,至桥上,遂挤坠河中。遽狂走而去。未几,天微明,有售饼者启门, 往投焉,身颤栗。店主问其所以,曰遇鬼。顷之,又有一人至肆,浑身淋漓,自言为鬼推坠河中。两人相视, 哑然失笑。

姓毛的是越国人。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,左顾右盼(是成语)的,心中非常害怕。忽然一个人从后 面赶上来,说没有带雨具,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。毛氏没有办法,勉强答应了他。两个人沉默了很久。毛氏 怀疑这个人是鬼。到桥上时,便将他挤了下去,急忙狂奔离去。没过多久,天微微亮,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 门了,(毛氏)便去投这家店,身体发抖。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,他说遇到了鬼。没过多久,又有个人来到 这家店,浑身湿透了,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。两人相互看着,哑然失笑(是成语)。

毛氏:姓毛的人。 及:赶上。 启:开。 遂:立即 越:今浙江一带。 强:勉强。 所以:原因。 及:赶上来 值:适逢。 良:很。 肆:店铺。 悸:害怕。 未几:不多时。 具:准备

忽一人自后及,言未具伞,乞假之而同行。 翻译: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,说没有带雨具,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行走。 遽狂走而去。 翻译:急忙狂奔离去。

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,事实上并不是鬼。没有鬼,猜疑过了头,就会疑神疑鬼。

荆人有畏鬼者,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,莫不以为鬼也。盗知之,于是宵潜其垣,作鬼音。惴,弗敢睨 也。若是者四五,然后入其室,空其藏焉。或诳之曰:“鬼实取之也。”中心惑而阴然之。无何。其宅果有鬼。 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,弗信有人盗也。《郁离子》曰“……馋不自来,因疑而来;间不自来,乘隙而入。 由其明之先蔽也。”

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,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。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。小偷知道到了这一 点,便乘着夜晚藏在矮墙下,发出鬼叫声。楚中恐慌不安,连瞟一眼都不敢。(小偷)像这样做了四五 次,然后进入他的房间,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。有人骗他说:“这的确是鬼拿去了。”他内心感到疑惑,但暗地 里却认为讲得对。没多久,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。因此,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 偷了,不相信是人偷的。 《郁离子》中将:“……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,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;离间、 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,总是因为有机可乘之时才出现。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在之前被住了。”

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,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信“鬼”话。人也不可以有,只 有友情有了破裂,才会使找上门来。

3.《郁离子》:明朝刘基馔。 6.诳(kuá ng):。 9.明:聪明。

1.莫不以为鬼也。 翻译: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。 2.惴,弗敢睨也。 翻译:楚中恐慌不安,连瞟一眼都不敢。 3.空其藏焉。 翻译: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。 4.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。 翻译:因此,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。

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①者, 举③足愈数 (shuò ) ④而迹愈多, 走愈疾②而影不离身, 自以为尚⑤迟⑥, 疾走不休,绝⑨力而死。不知处阴以休影,处静以息⑦迹⑧,愚亦甚矣。

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,讨厌自己的足迹,为了抛弃它,便快步跑起来。可是跑得越快,脚印越多;影子 追得越紧;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,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,终于力竭而死。他不知道,只要走到的 地方坐着,影子就没了,也太愚蠢了。

战国· 庄周《庄子· 渔文》:“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,举足愈数而迹愈多,走愈疾而影不离身。走愈疾 而影不离身, 自以为尚迟,疾走不休,绝力而死。不知处阴以休影,处静以息迹,愚亦甚矣。”

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明事理 要解决问题,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,不抓根本而抓枝节,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,反倒会

是真是假,是正是错,文章俱在,无法逃罪,只好让后世的读者口诛笔伐了。 ----《〈真话集〉后记》

出 处明· 汪廷讷《三祝记 · 同谪》: “他捐廉弃耻,向权门富贵贪求,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,垄上

女几之上, 鹊所巢,有虎出于朴簌,鹊集而噪之。鸲鹆闻之,亦集而噪。鹎鶋见而问之曰:?虎行地者 也,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??鹊曰:?是啸而生风,吾畏其颠吾巢,故噪而去之。?问于鸲鹆,鸲鹆无以对。鹎鶋 笑曰:?鹊之巢木末也,畏风,故忌虎,尔穴居者也,何以噪为??”

(1) 女几之山:虚构的山名。 (3) 朴蔌:树名,此指树丛。 (5) 集:聚集。 (7) 鹎鶋:寒鸦。 (9) 畏:。 (11) 何以噪为:为何鼓噪呢? (13)颠:覆盖。 (15) 对:回答。 (2) 乾鹊:喜鹊,因其厌湿喜晴,故叫乾鹊。 (4) 出:出没 (6) 鸲鹆:八哥鸟。 (8) 末:树梢。 (10) 故:所以。 (12)噪:乱叫。 (14)无以:没有什么可用来 (16)忌:忌恨。

有座山叫女几之山,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。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,喜鹊群聚向它大叫,八哥鸟听到 后,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,寒鸦见了问道:“老虎,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,跟你们有什么瓜葛,而对它 大叫?”喜鹊答说:“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,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,所以才大叫赶跑它。”然 后问到八哥鸟, 八哥鸟竟无法应对。 寒鸦笑道: “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, 所以老虎; 你们是住在树洞里, 怎么也跟着乱叫呢?

这是一则寓言,作者了那些没有目的与主见,盲目地模仿他人的人,告诉人们要会思考。

鹎鶋: bēi jū( 寒鸦 )乌鸦的别名。《尔雅 · 释鸟》: “鸒斯鹎鶋。 ”

腹下白, 江 东亦呼为鹎乌。 ” 汉 张衡 《东京赋》:“鹎鶋秋栖,鹘鵃春鸣。 ” 南朝 梁 刘孝绰 《校 书秘书省对雪咏怀》: “鶺鴒摇羽至,鹎鶋拂翅归。 ”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 · 禽三 · 乌鸦》

孟子少时?,诵?,其母方?织。孟子辍然?中止,乃复进?。其母知其喧?也,呼而问之:“何为?中 止?”对曰:“有所失,复得?。”其母引?刀裂?其织,曰:“此织断,能复续乎?”(以此戒⑴之)。自是之后 ⑵,孟子不复喧矣。

孟子年少的时候,有一次他正在诗文,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。孟子突然停止背书。过了一会儿, 又继续下去。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,于是把他叫来问道:“为什么中断背书?” 孟子回答说:“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,后来又记起来了。”(这时)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,说:“这个织物割断 了能够再接上去吗?”(以这件事作为)。从那(这)件事以后,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。

(1)少时:小时候 (3)方:正在。 (2)诵:,背书(读出声音来)。 (4)织:织布。

(5)辍(chuò)然中止:突然中止的样子。辍,停止,废止。 (6)乃复进:然后再下去。乃:于是,就。复:再,又。进:下去。 (6)喧:这里指“遗忘,忘记”之意。 (7)何为:即“为何”,为什么。 (8)有所失,复得:有的地方忘记了,后来又想起来了。 (9)引:拿来,拿起。 (11)戒 : (13)之:指代孟子 (10)裂:割断 (12)自是之后:从此之后。自是:从此 (14)续:连接

这则故事告诉我们:学习不应当因嘈杂而分散注意力,学习必须全神贯注,专心致志,不能半途而废。

372~前 289),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,学说创始人之一,被尊称为“亚圣”。有

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“孟母三迁”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、 坚守志节的情 操,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“言教”和“身教”的智慧。

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,以此孟子不得半途而废,要专心致志,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

严谨治学的态度,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、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。

昔孟子少时,父早丧,母仉[zhang]氏守节。居住之所近于墓,孟子学为丧葬,躄[bì ],踊痛哭之事。母曰: “此非所以居子也。”乃去,遂迁居市旁,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,母曰:“此又非所以居子也。”舍市,近于 屠,学为买卖之事。母又曰:“是亦非所以居子矣。”继而迁于学宫之旁。每月朔(shuò,夏历每月初一日) 望,官员入文庙,行礼跪拜,揖[yī,拱手礼]让进退,孟子见了,孟母曰:“此真可以居子也。”遂居于此。一一 习记。

孟子少时,见邻家杀豚。孟子问其母曰:“邻家杀豕何为?”母曰:“欲啖汝。”既而母失言,自言曰:“吾 怀妊是子,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胎教之也。今子适有知而欺之,是教子不信也。”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 烹之,明不欺也。

1、适:正好。 4、何为:为什么。 7、是:这。 10、席:坐席。 2、豕/豚:猪。 5、啖:给……吃。 8、信:诚实,线、汝:通假字,同“你”,意思如今。 9、乃:却。 12、欲啖汝:要给你吃。

13、明不欺也:表明不(儿子)。 14、今子适有知而欺之,是教子不信也: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他,这是教他不诚实啊。 15、明不欺也:证明她没有 割,切肉 妊,孕

孟子小的时候,看见邻家杀猪。孟子问他的母亲说:“邻家杀猪干什么?”孟子的母亲说:“想给你吃。” 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,自己对自己说:“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,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,切肉切得不正我 不吃,这是胎教。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他,是在教他不诚实!”(孟子的母亲)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 吃,证明她没有孟子。

何为。“何为”即“为何”。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,解释为“干什么”、“为什么”。上文“邻家杀豕何为”,意为邻 家杀猪干什么?又,“邻家何为杀豕”,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?

《韩诗》是一部由 360 条轶事、、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,一般每条都 以一句恰当的《诗经》引文作结论,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,就其书与《诗经》联系的程度而论,它对 《诗经》既不是注释,也不是阐发。 《汉书· 艺文志》第 1708 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《诗经》方面的著作, 现在都已失传,估计其性质与《韩诗》类似。《韩诗》是实际运用《诗经》的示范性著作。

《韩诗》尽管名义上依附于《诗经》,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。 《荀 子》是最常用的来源,不过《庄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以及《晏子春秋》、《》、《孟子》 也都被使用过。为其主要基调,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,缺乏明显的意义。由于有 24 段缺乏引自 《诗经》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,这说本有缺损。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 多,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《诗经》引文作结束,根此可知,《韩诗》与其说是一部创作,还不 如说是一部编作。《韩诗》作为一个源头,可能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,如 其他汉代著作《说苑》、《新序》、《列女传》等。

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,当以身作则,对自己的言行当注意,?言必信,行必果?。

鲁贵人孟孙,猎得麋,使秦西巴持归。其母随而鸣,秦西巴见其哀,纵而与之。麑随母而去。孟孙怒曰: “吾猎得麑,尔纵之,何也?”秦西巴曰:“但不忍耳。”孟孙逐秦西巴。居一年,召以太子傅。左右曰:“夫秦西 巴有罪于君,今以为太子傅,何也?”孟孙曰:“夫秦西巴以一麋而不忍,又安能亏子乎?”

① 纵麋(ní 或 mí ):放走小鹿。 ③傅:任责任的官或负责的人。在文中指老师。 ②窃:私自。 ④居:过了。

孟孙(人名)打猎获得一头小鹿,让秦西巴(人名)拿回去烹煮。小鹿的母亲跟在后边流泪,秦西巴不 忍心,放小鹿回到母鹿身边。孟孙回来后,问小鹿在哪里。秦西巴回答说:“母鹿跟在后边流泪,我实在是不 忍心,私自放掉了。”孟孙大怒,流放了秦西巴。过了一年,把他召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。身边人说: “秦西巴对您有罪, 如今让他当您儿子的老师, 为什么呢?”孟孙说: “一头小鹿他都不忍心, 更何况人呢?”

1.要知人善用 2.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。 明察秋毫 【近义词】洞若观火、洞察秋毫 【反义词】不见舆薪 [1] 【语法】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的意思 【解释】明:眼力;察:看清;秋毫: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,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。鸟类到了秋天, 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。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,也指视力很好。 【出自】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: 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 ” 【灯谜】明察秋毫(打哲学词语一) 谜底:微观

一屠暮行,为狼所逼。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。奔入伏焉。狼自苫中探爪入。屠急捉之,令不可去,但思

无计可以死之。唯有小刀不盈寸,遂割破爪下皮,以吹豕之法吹之,吹之。极力吹,移时,觉狼不甚动,方 缚以带。出视,则狼胀如牛,股直流不能屈,口张不得合。遂负之以归。 非屠,乌能作此谋也!

一个屠夫傍晚行, 被狼所。 大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, 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。 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。屠夫急忙它的爪子,让狼逃不走。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。屠 夫只有不满一寸的小刀,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,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。屠夫用尽力气吹了一会儿,觉 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,才用带子缚住他。出来一看,那狼的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,大腿伸直不能弯 曲,嘴张大闭不上。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。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。

1、行室: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。 2、苫(shān):用草编织的席子。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。 3、顾:只是。 4、以吹豕之法吹之:豕,同“猪”;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,使猪膨胀。 5、股:大腿。 7、时:一会儿 9、遗:留下 11、令:使 14、惟:只 6、负:背 8、乌:怎么 10、焉:那里 12、迥: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,形容相差得远,很明显不一样。 15、方缚(fù)以带: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。方,才。缚,。

1、对待要敢于斗争,又要善于斗争。 2、要善于利用外物;要有智慧,不能慌张。 3、抓住时机,当机立断。

【解 释】 迥:差得远。迥然: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。形容相差得远,很明显不一样。 【出 处】 宋 · 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:“文章古今迥然不同,钟嵘《诗品》以古诗第一,子建(曹植) 次之,此论诚然。 ” 【用 法】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两者之间比较 . 如圆和方迥然不同

【示 例】 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,贤愚~。(明 ·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二回) 【造 句】 1.的皇家宫廷与苏州园林的格局~。 2.这两件东西虽然外表上~,但实际用途是一模一样的。 3.圆形和方形 ~。

4.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 ~,各有特色。 5.这次画展毫无新意,并没有宣传说的那么迥然不同 【近义词】 大相径庭、天壤之别、千差万别、截然不同 【反义词】 毫无二致、不相上下、一模一样

郢?人有遗?燕相?书?者,夜书?,火?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“举烛?。”云而过书?“举烛”。举烛, 非书意也?。燕相受书?而说之⑴,曰:“举烛者,尚明⑵也;尚明也者,举⑶贤而任之。”燕相白⑷王,王大 悦,国以治⑸。治则治矣⑹,非书意也。

? 郢(Yǐng):楚国的都城,在今湖北江陵县北。 ?书:信。 ?举:举起。把烛火举高。 ?云而过书“举烛”:意思是嘴里说着“举烛”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“举烛”两个字。云:说。过:误。 ?非书意也: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。 ?受书:收到书信。 ⑷白:禀白,告诉。 ⑴说之:即解释它的意思。 ⑴说:通“悦” ⑶举:推举。 ⑺类:像。 ⑵尚明:崇尚。尚:重视、崇尚。 ⑹治则治矣:治理是治理好了。 ?夜书:晚上写信。 ?遗(wè i):送给。 ?火:烛光。 ? 相国:古代官名,春秋战国时期,除了楚国以外,都设相,称为相国、相帮或丞相,为百官之长。

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。晚上写信,灯光昏暗,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: “把烛火举高点。” 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“举烛”两字。其实,“举烛”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。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,理解为: 举烛的意思就是,要推行的,就要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并任用他。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,燕王 十分的高兴,以此来治理国家。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,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。

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,“举烛”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 浮躁的治学态度,并人们:凡事不能主观臆断,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。“郢书燕说”后来成为成语, 比喻牵强附会,曲解原意。

解释 郢: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;书:信;燕:古诸侯国名;说:解释。比喻牵强附会,曲解原意。 出处 《韩非子· 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?举烛?,云而过书?举

是不必然,亦不必不然,~,固未为无益。(清·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四)

陶侃尝出游,见人持一把未熟稻,侃问:“用此何为?”人云:“行道所见,聊取之耳。”侃作色大怒曰:“汝 既不田,而贼人稻!”执而鞭之。是以百姓勤于农耕,家给人足。

陶侃曾经外出巡视,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,陶侃问:“(你要)用这来做什么呢?”那人说:“走 在上看见的,随便取玩一些罢了。”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:“你不耕田,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!”然后陶侃就 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。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,每户人家生活宽裕,人人丰衣足食。

陶侃:东晋名将。 游:巡视。 为:做。 耳:语气词。相当于“而已”、“罢了”。 田: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种田”。 执:捉拿,。 是以:因此。 足:足够,充足。 尝:曾经。 持:拿。 聊:随意。 作色:改变脸色。 贼:。 鞭:鞭打 给:富裕。

【拼音】zhú tóu mù xiè 【出处】时造船,木屑及竹头,悉令举掌之,咸不解所以。 《晋书· 陶侃传》

【解释】比喻可利用的废物。 【押韵词】寒冬腊月、饮冰茹蘖、整年累月、明参日月、羞花闭月、翻箱倒箧、近水楼台先得月、开阔 眼界、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、谑而近虐、...... 【成语故事】东晋时期江西陶侃执法,诚恳待人,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,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 在首位。他十分注重节约,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之用,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又 重新用到船上,人民纷纷称赞他

1、侃在广州,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,暮运于斋内。人问其故,答曰:“吾方致力中原,过尔优逸,恐 不堪事,故自老耳”……侃性聪敏恭勤,终日敛膝危坐,军府众事,检摄无遗,未尝少闲。常语人曰:“大禹圣 人,乃惜寸阴;至于众人,当惜分阴,岂可但逸游荒醉!生无益于时,死无闻于后,是自弃也!”尝出游,见 人持一把未熟稻,侃问:“用此何为?”人云:“行道所见,聊取之耳。”侃大怒曰:“汝既不佃,而戏贼人稻!” 执而鞭之。是以百姓勤于农作,家给人足。尝造船,其木屑竹头,侃皆令籍而掌之,人咸不解所以。后正会, 积雪始晴,厅事前馀雪犹湿,乃以木屑布地。等到桓温伐蜀,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。其综理微密,皆此

类也。 2、尝造船,其木屑竹头,侃皆令籍而掌之,人咸不解所以。后正会,积雪始晴,厅事前余雪犹湿,乃以 木屑布地。等到桓温伐蜀,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。(其综理微密,皆此类也。 )

1、尝:曾经。 3、令:命令。 5、籍:登记。 6、厅室:办公的大堂。 8、及:等到。 10、桓温:东晋的大将。 12、钉:指竹钉。 14、咸:都。 2、竹头:指废弃的竹根。 4、掌:掌管。 5、正会:指农历正月初一。 7、布:铺满。 9、伐: 11、贮:贮存。 13、装:装配。 15、桓温:东晋的大将

1、陶侃在广州,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,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。别人问他这 样做的缘故,他回答说:“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,过分的悠闲安逸,唯恐不能承担大事,所以才使自己 辛劳罢了。”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,有礼,为官勤恳,整天严肃端坐。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,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, 没有遗漏,不曾有片刻清闲。招待或送行有序,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。他常对人说:“大禹是,还十 分珍惜时间;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,怎么能够游乐纵酒?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,死 了也不被后人记起,这是自己自己啊!” 有一次,陶侃外出,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,陶侃问:“你拿它做什么?”那人回答:“在上看见 的,就随意拿来罢了。”陶侃大怒说:“你既不种田,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!”陶侃抓住他鞭打他,因此百姓勤 于农事,家中充足。 造船的时候,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,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。后来大年初一聚 会时,地面积雪,太阳刚放晴,厅堂前积雪,地面还潮湿,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。等到桓温伐蜀时,又 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。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,都是这样。 2、造船的时候,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,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。后来大年初一 时,地面积雪,太阳刚放晴,厅堂前积雪,地面还潮湿,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。等到桓温伐蜀时, 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。

1、侃皆令籍而掌之: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管理起来。 2、人咸不解所以:人们都不明白(这样做的原因)。 三、成语 “ 励精图治 ” 的意思是 振奋,设法把国家治理好。

子墨子怒耕柱子。耕柱子曰:“我无愈于人乎?”子墨子曰:“我将上太行,驾骥与牛,子将谁驱?”耕柱子 曰:“将策骥也。”子墨子曰:“何故策骥也?”耕柱子曰:“骥足以策。” 子墨子曰:“我亦以子为足以责。”故怒 之,耕柱子悟。

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,耕柱子说:“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?”墨子问:“假如我要上太行山 去,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,你将鞭策哪一匹?”耕柱子答道:“那我当然用良马了。”墨子问:“为什么要 驱策良马?”耕柱子说: “因为良马值得鞭策。 ”墨子说: “我也认为你值得, 所以你。 ”耕柱子恍然大悟。

1 子墨子:即墨翟,前一个“子”表敬称,后一个“子”是“先生”的意思 2.耕柱子:墨子的门生。 3.愈于人:比别人好。愈:超过,胜过。 4.太行:山名,绵延陕西、、河南三省的大山脉。 5.怒:对......。 7.足:值得。 9 将:准备。 12.责:鞭责,鞭策。 6.策:鞭策。 8 悟:明白。 10.骥:好马。 13 何故:为什么

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。耕柱子骄傲自满,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,墨子用马 和牛作比的方式,耕柱子,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,所以要策马。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,能够真正 承担得起责任。 墨子的语言,朴实无华,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,没什么文采,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,但他的话 语逻辑性很强。他认为“文采饰太胜”,反而会使听者“迷于其辞,失之其理”,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、。 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,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磊落、坦诚直率的人。

李存审出(1)于寒(2)微(3),尝(4)戒诸子曰:“尔父少(5)提(6)一剑去(7)乡里(8), 四十年间,位极(9)将相。其间出(10)万死获一生者非一,破(11)骨出镞(12)者凡(13)百馀。”因 (14)授(15)以所出镞,命藏(16)之,曰:“尔曹(17)生于膏粱(18),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。”子孙 皆(19)诺(20)。(据《资治通鉴》改写)

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,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:“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,四十年了,地位到 达将相之高,这中间的不止一次,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百余次之多了.”于是,他把所取出的

箭头拿出给孩子们,命令他们贮藏起来,说:“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,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。”孩子们 都答应了。

1、出:出身。 4、尝:曾经 7、乡里:此指家乡。 10、破:剖。 13、授:授给,给予。 16、镞:箭头 19、尔曹:你们 21、皆:都 2、寒:贫困。 5、少:年轻时。 8、极:达到。 11、镞(zú):箭头。 14、诺:答应。 17、藏:收藏,保存 22、因:于是 3、微:地位低下。 6、去:离开。 9、出:脱离 12、凡:一共 15、提:带 18、命:命令 23, 戒:训诫

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,需知创业;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斗志,应多多历练,有所作为。忆苦 思甜。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,吃得好住得好,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。因此李存审要 他们,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。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。现在的孩子们,大多生活在 安乐窝里, 有父母的, 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, 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。

李存审出身寒微,凭借战功官至极品。他深知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道理,留给后人一份最宝贵的遗 产“破骨出镞者凡百余”,他希望这些从他身体取出来的箭头能时时后代:今日富贵来之不易,在安逸的生 活中不可忘本,要努力有所作为。 所以有今天如此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。

1.释“微”。 上文有“存审出于寒微”, 期中“微”指地位低下, 句意为李存审出生在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人家。 又,“陈胜微时,为人拥耕”,意为陈胜在地位低微时给人家种田做雇工。“微”又指“无”。如, 《岳阳楼记》:“微 斯人,吾谁与归?” 2.第二人称代词。古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有尔、若、汝、乃等。上文“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”、“尔 曹生于膏粱”及“当知尔父起家如此”中的“尔”,均为第二人称,相当于“你”,“尔曹”指你们。又,“汝为何人”,意 为你是什么人;“若不知乎”,意为你不知道吗?又,陆游《示儿》诗:“家祭无忘告乃翁”,“乃翁”即你们的父 亲。

本文选自《资治通鉴》。作者是宋朝的司马光(1019 年 11 月 17 日-1086 年)初字公实,更字君实, 号迂夫,晚号迂叟,司马池之子。汉族,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,原籍陕州夏县(今属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 世称涑水先生。司马光是北宋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历仕仁、英、神、哲四朝,卒赠太师、温 国公,谥文正。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, 其人格堪称儒学下的典范,历来受人景仰。

第一版:宣和间,芒山有盗临刑,母亲与之诀。盗对母云:“愿如儿时一吮(shǔn)母乳,死且无憾。” 母与之乳。盗啮(niè)断乳头,流血满地,母死。盗因告者曰:“吾少也,盗一菜一薪,吾母见而喜之, 以至不检,遂有今日。故恨而杀之。”呜呼!异矣,夫语“教子婴孩”,不虚也! 第二版:宋宣和年间,芒山有盗临刑, 母来与之诀。 盗谓母曰:“愿如儿时一吮(shǔn) 母乳,死且无憾。” 母怜之,与之乳(奶头)。不意盗啮(niè)断乳头,流血满地,母死。者曰:“尔何毒耶?”盗因告 者曰:“吾少也,盗一菜一薪,吾母见而喜之,以至不检,遂有今日。故恨而杀之。”呜呼!异矣,夫语“教子 婴孩”,不虚也!(选自《读书镜》)

第一版:宋宣和年间,芒山有一个小偷要,母亲和他诀别时。小偷对他的母亲说:“我希望像儿时一 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,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。”母亲答应了,露出奶头,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,血流了 满地,母亲死了。盗贼对的人说:“我小时候,偷来一棵菜、一根柴,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不 良行为感到高兴,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,才有今天的。所以我她,就把她杀了。”唉!俗 话说“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”这一点不假啊! 第二版:宋宣和年间,芒山有一个小偷要,母亲来与他诀别。小偷对他的母亲说:“我希望像儿时一 样再次吸吮你的奶,死了也没有遗憾了。”母亲对他感到可怜,露出奶头。没想到盗贼咬断了母亲的奶头,血 流了满地,母亲死了。的人说:“你为什么这么呢?”盗贼因此对的人说:“我小时候,偷来一棵 菜、一根柴,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感到高兴,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,才有今天的。所以我 她,就把她杀了。”唉!俗话说“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&rdquo